第44章 政府的脸面(二)(1 / 1)

加入书签

当然,体制内有体制外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稳定,就是父亲口中所说的“旱涝保收”、“地震山洪也不怕”。也许我是让Pt国际给整怕了,失了安全感,因此也更需要那种婴儿在母亲身上磨蹭而得的安全感。机关这个母亲所提供的安全感是全方位的,安全感构筑在巍峨肃穆的楼宇上,融汇于可口清爽的饭菜中,响动在金局朗朗有声的指令里,也包藏于章科温煦柔和的眼神中。一切都让我感到静谧和幸福。

如此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其实挺好。

这不,柔软温煦的眼神又来了,让我从办公室搬来厚厚两摞本。这回的任务重要了些,章科手里的公章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这是今年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具体内容已经打印上去了,你对照表格把名字填上去,盖上章。然后把奖状装进外壳,按部门塞进交换箱。”

电子名单有足足几百人,包含了人员基本信息和相片。新印刷的奖状泛着油光,红色外壳摞在桌上有小孩儿那么高。我埋进去。

面试时循循善诱,令人倍感轻松的尊年长者原来就是考核奖惩科科长章魏忠,我的顶头上司。人与人是否有缘就是这么奇妙。在他的循循引导下,我消除了紧张感,发挥出色,便也成了他的属下。章科把我挨个引荐给科里的同事。大家脸上挂满欢迎的笑,都说“我们的新鲜血液来了”。我的位置是预先腾出的。桌面上搁着薄薄的液晶显示器,不复Pt国际的大炮筒。我鼻子一酸,终于又从上世纪穿越回来了。

作为新鲜血液的我刚刚涌入,还未来得及与各个器官融为一体。章科嘱咐我先熟悉熟悉。有什么工作也参与参与。

于是我每天浏览区府平台网站了解最新情况通报,金局到哪儿去,什么时候见了区长,讲了什么话弄得比谁都清楚。同时甘当“影帝影后”助他人复印资料,书钉摁了能有两打。有啥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机会也全揽在自己身上。另外,章科交给我《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单行本、一本《劳动合同法实务精解与案例指引》。看法条容易睡着,但那本案例很有意思,一则一则跟故事会似的。日子轻松惬意地过了一个月。

我发现,之前的我对于机关生活至少有三点误解。

一是机关生活十分清闲,一张报纸、一杯清茶就能混一天。某些影视剧还坏坏地把老同志喝水的声音描摹成饮驴声,以示尸位素餐。

刚开始精力充沛,干得有滋有味。字写得铁画银钩,爽爽有神,章盖得齐眉压线,鲜红圆润。但没过多久就觉得乏了、累了,眼也花了,手也酸了,感觉还没世博会做小笼包的师傅有技术含量。

“啪嗒。”一份刚完工的奖状跌落在地。红色外壳在上,内胆惨兮兮地趴在地上。我捡起来,名字和红章都弄花了些。我吹口气,又掸了掸上面的灰尘。这份奖状的主人叫做“杨华”。

照片中的杨华约莫四十五岁,鬓角已起了华发,让修图软件处理了些去,可终究还是遮掩不住。我一看信息表,年龄比容貌小,才三十五岁。照片整整穿越了十年。再一看,是劳动仲裁科科长。哟,正是徐杰、柳青和郑欣的顶头上司。我忍不住再看两眼,又把她给看老了。

我吹几口气,等油渍干了才把奖状合上。(未完待续)

这一点至少我没看到,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轨道中运行,也都有一定工作量。机关文化强调“三感”:早上上班要有欣快感、中午吃饭要有饥饿感、晚上下班要有成就感。欣快感和成就感是人的内心感受,我看不到。但从中午排得跟百脚蜈蚣似的队伍和抻着脖子向阿姨处打探菜色的眼神看,饥饿感是有的。

二是机关等级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领导放个屁都得说香。这个我也没看到,基层干部,能爬到处级已是祖坟上冒了青烟。真到了处级,也很务实,很接地气,有事儿说事儿,下属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干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事儿,但不至于满口都是为人民服务。私下里家长里短的也免不了聊两句。这不,才一个月,就已经有两个副局长三个女科长明里暗里打探我是不是有女朋友了。气氛比Pt国际松弛多了,至少没人盯着你是否始终如一地珍惜那半丝半缕,或是让你陪会到子夜。

三是机关收入高,明面上的工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收入,这是受“某村干部坐拥5000万资产”的社会新闻和某些官场小说影响。事实上在江州这种高度透明的地区,只有“阳光工资”,很难出现“灰色收入”。一分一厘在两张一指宽的纸条上列得一清二楚。一张工资,一张津贴,该发的发,该扣的扣。就是那么点儿。

前两年考进来的一个哥哥同我说一笑话。他去参加同学会,一大群好奇的同学睁大眼睛打探他的工资。他一开始不好意思说,怕遭人耻笑,后来在威逼之下无奈说了。同学们冲他“嘿嘿”地笑,大尾巴狼似的,意思是你不老实。他故作高深地以“嘿嘿”作回应,意思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就这样,公务员收入进一步变得云山雾罩。你愿意说,没人愿意信,这就是现实。

笑话是编排而得的,可终还是有人成了此类笑话的受害者。同他一起进来的一姐姐,F大研究生,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愣了一下,打探后获悉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是很严格的,严格到只需要用岁月去衡量,几年一晋升几年一晋档,还是十几块几十块的,根本没有三级跳的可能性,与心理预期差别甚大。第二个月就毅然辞职,跳槽到体制外,找了一个月一万五的活。两月间冲进围城,又冲出围城,来回冲着玩儿。既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也浪费了公共资源。谁给了她那么高的心理预期呢?嘿嘿,新闻加小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