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二节 外贼(2 / 2)

加入书签

说完他又在胖脸上挤出一堆笑,就连鼻尖儿都现出了皱纹儿。

王大愣自打与麻三儿拜了把子,见天儿都和他膘在一块儿,不是同去林中打猎,就是同去河里摸鱼,还时常舞枪弄棒,真个比亲兄弟还亲。这会儿他们二人正在打谷场上论棒,麻三儿的棒是白爷教的,后经师傅点拨,已经十分精熟了,却还敌不过王大愣的棒子。要说也不是王大愣的能耐有多高,只是他身大力足,又高着麻三儿整整两头,动不动就是个一力降十慧,总能将麻三儿手中的棒挑飞,气得麻三儿无可奈何。

看到这儿我们不得不细说几句,棍棒怎么还能用挑法呢?那不是枪的使法吗?其实这棍棒除了常用的抡与砸之外,尚有盖、滑、扎、挑四法。临敌之际也不是一味靠着猛力伤人的,使得好的能将棍棒绕身百向,虽遇群敌而不怯。相传明代的抗倭大将俞大猷就是一位使棍棒的高手,无论是马上、步下,都使一条百十来斤的浑铁大棍,能力敌万人,倭寇提起他来皆闻风丧胆,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儿叫于大棍子。只要是俞大猷前来挑战,日本武士就没有一人敢应战的,只好乖乖投降。

相传有一次俞大猷带队路过少林寺,见寺外一队武僧正在演习棍法,遂上前一观。不料这一看却使他大为失望,原来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到了明代,少林的棍法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势,难以实战了。那领队的武僧乃是寺中首座,见这位观摩的将官摇头叹息,不觉奇怪,遂上前问询。俞大猷见出家人言辞恳切,遂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还当场甩掉战袍,手擎大棍上场演武。待他将一套棍法演练下来,直惊得武僧们瞠目结舌。那首座却是个识大体的,连忙奔入寺内报知了方丈。老方丈听闻是俞大猷将军来访,立即大开山门,请于将军进寺用斋。斋罢方丈又挑选出三十几名善使棍棒的武僧高手请于将军指点。俞大猷也不推辞,不但指点了武僧棍法,还从中挑选出两名武僧随己出征,以便临敌指教,以免又落入了重形的俗套。这两名武僧随于将军转战南北,身经数百战,终于学得了其棍法的精髓。抗倭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便谢绝了朝廷的封赏,重入山门,传授武学,开创了少林棍法的鼎盛时代。

既然说完了棍法的传说,让咱们还是言归正传。话说麻三儿与王大愣正相较得起劲儿,那名下人已经来至当场,王大愣听闻是父亲的意思,自然不敢怠慢,急忙换了身儿干净衣服,准备去屯外看个究竟。临行前他还不忘拖上麻三儿同行,说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而这当众露脸的差事当然算是有福了。其实于麻三儿而言,外面的热闹他看不看都可,这些年他走南闯北,对于打把势卖艺之流早已是见怪不怪,全不当一回事,只是为了不扫盟兄的兴,他才装出兴奋的样子,随同而来。

二人出了屯子,看到不远处已经围了一大圈人,圈内彩旗飞舞,锣鼓喧天,听起来好不热闹。众人见是少东家来了,急忙闪开一条路,麻三儿便随着王大愣挤到了前面,见场中正在表演蹬竿儿。这蹬竿儿本是源于京津地区的耍大幡,只在形式上略显粗糙罢了,但见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立于当场,右肩上顶了一根两丈多长的粗大毛竹,竹子显已使用多年,表面被蹬踏、摩挲得像镜面儿一样光亮,一个瘦小的汉子在众目睽睽之下,像猿猴一般攀上竹竿的顶端,用脚勾住毛竹,将其双手解放出来,随意做着顺风扯旗,猿猴摘桃等惊险动作。下面的百姓从未见过这样的绝技,边发出阵阵的惊呼声,边使劲儿地拍掌叫好。麻三儿也被杆子上的人吸引住了,然吸引他的不是其花俏的动作,而是那汉子的一双眼,每每手搭凉棚,都会瞟向屯子的方向,让人不免疑窦丛生。

转眼间那汉子已经做完了动作,滑将下来,当他的双脚将要踏到那大汉的脑门之时,忽然一个鹞子翻身,稳稳的落在了地上。他露的这一手儿又博了个满场彩,王大愣见有了空隙,连忙走上前,向周遭拱了拱手,开言道:

“各位老少爷们儿辛苦了,俺王大愣是听了爹爹的话,请各位进屯一叙。如不嫌弃屯子窄小,还请各位能多住些日子,这银钱自是少不了的。”

他以往都是拙嘴笨腮,而今有了麻三儿这位好兄弟,朝夕相处间已经大有长进,不像以往那样木讷卡顿了。

为首的胖子听了,喜得眉开眼笑,连忙拱手说道:

“哎呦,敢情是少东家来了,我说今儿早上怎么有喜鹊叫呢。承蒙您父子二人能看得起俺们几个糙人,若是能进到屯子里歇歇脚,那就再好不过了,即便多演几场又有什么关系呢。至于银钱嘛,那都好说,全凭您爷俩赏了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