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八节 粉红童话纯白少女(2 / 3)

加入书签

于是韩琦邀请了好友王珪、王安石、太傅陈升之一同赏花喝酒,高兴时每人还摘了一朵戴在自己的身上。令人称奇的是,居然在以后的五十年里这四个人先后做了宋朝的宰相,因此芍药又被称为了宰相之花。

四相簪花亭是六角形的仿宋建筑,亭边坡台广植芍药,亭下有一组铜像,再现了当年那个喝酒赏花的风雅聚会。

四位具有宰相之才的年轻官员品酒吟诗,簪花自赏的倜傥风流。稳重老成的扬州太守韩琦(时年38岁)左手拈着一朵“金缠腰”芍药花,花瓣中间镶嵌了一根金黄色的线,右手食指竖着。

三位客人由南到北,分别坐着大理评事签判王安石(时年24岁),大理寺丞陈升之(时年34岁)和大理评事通判王珪(时年26岁),每人的帽子上都戴着一朵“金缠腰”芍药花,神态各异。

其中最年轻的王安石略有醉意,半倚半躺着品味手中的“金缠腰”芍药花,陈升之则举杯与韩琦相呼应,而王珪似乎不胜酒力,斜倚石桌,手托着头,仿佛正在酝酿诗句。石桌上摆设着一只酒壶、一盘荔枝、一盘橘子、两盘糕点和四双筷子。

在静香书屋东南隅,有一组建于低矮山坞中的**庭院,环境幽静,建筑风格素雅恬淡。在修篁茂竹的掩映中,门厅西向,朝西向的主厅与北向厢房及一组折廊组成完整的庭院。

院内正中凿曲池,池上架平桥,池水碧波清澈,游鱼可数。庭院内外,广植牡丹、芍药、翠竹等花木;池畔廊边,有透漏空灵的湖石两峰,苍古的叠石映衬出花卉的艳丽,颇具情味。

洛春堂正厅单檐歇山,面南三楹,似乎是公园的小办公点。中挂洛春堂匾额,堂檐抱柱悬挂楹联:风前月下妖娆态;天上人间富贵花。元代学者吴澄撰,今人补书。

北向副厅,单檐硬山,檐下有廊,以短廊与主厅相接。南边《听雨》是书画的场所,檐下挂楹联:琴响三秋润,书声六月凉。扬州八怪汪士慎旧联。北区与副厅相对,是一座四角方亭,单檐攒尖顶,花窗为壁,对称布局中又有变化,两侧通连廊,组成庭院的围合。

《扬州画舫录》曰:“洛春之名,盖以欧公《花品叙》有‘洛阳牡丹天下第一’之语,因有今名。”

汪应庚《平山揽胜志》述:“(洛春堂)叠石于庭中,为秀峰层嶂。其上栽牡丹十数丛,露葩风叶,烂漫芳菲……”又说:“故以花名堂,颜曰‘洛春’,以为花之娱人,处处如洛之春也”。

宋哲宗元祐七年,苏东坡出任扬州知州,在一次赏花宴会上,面对满园盛开的芍药樱桃,填词《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其中“洛阳初夏广陵春”一句,赞美扬州春景媲美洛阳,初夏洛阳花事已了,而广陵的春色依然占尽风流,芍药开得姹紫嫣红,大有留住春光的劲头。

清代,洛春堂耸立在蜀冈之上:“洛春堂在真赏楼后,多石壁,上植绣球,下栽牡丹”,楼阁花木环绕。

考拉和颜沉鱼从洛春堂继续北行,则到了万花园重要景点之一簪花亭。簪花亭因历史上“四相簪花”的故事而得名,故事的主角是芍药的稀有品种金带围,它是扬州的市花——芍药中的精品。

宋代庆历年间,韩琦镇守淮南在扬州任“太守”时,曾专门种植芍药。有一年后花园中一株芍药忽然开花四枝,花色上下红、中间黄蕊相间,被后人称为“金缠腰”或“金带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