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淮安保卫战 五(4 / 5)

加入书签

按照林咏叹给王三武准备的说辞,那就是在清军攻城后,他立刻向李永吉打电话求援,在求援的同时,先把目前的态势给他讲明白,然后呢,再顺势请罪,把之前的计划说出来,甚至后面的内外开花之策略也都全部说出来。

说完这些,王三武要再次请罪,并要放低姿态,说可以接受任何惩罚,只是希望李永吉能够在此战过后,早日北伐中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也就是说,态度要端正,认错要诚恳,目的要明确,必须把这个擅自行动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小一点的话,则要上升到完全为李永吉着想,不顾惜自身的意思,总之就是要全心全意为李永吉。

在这种情况下,李永吉就算生气,也不会太当真,就算要惩罚王三武,也不会太过分,毕竟现在还是用人之际。

换言之,其实无论王三武是否提前认错,李永吉都不会在这个时候过于惩罚他,至少不会砍掉他的兵权,是否提前承认错误的唯一作用,就是让李永吉心里舒服与否,就是直指李永吉的人心,让他不至于在以后给王三武小鞋穿。

正是因为早就有了这个主意,所以王三武驻扎淮安期间早就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比如提前编练了大量民兵部队,比如提前把内城周围的民居给拆除。比如提前把大量金银与粮食存进内城,还加固了内城的防御,甚至在内城修了一个侦察塔!

王三武曾经推演过,只要他们精武军的主力部队进入内城,凭着他们的火力,清军来的人再多也没用,要想攻破内城,没有三个月以上时间是不可能的,而在这个时间内。以精武军的高效率与高机动性,援军早就过来了。

一旦援军过来,到时候就成了决战态势,清军在野战中肯定打不过精武军。最后必然是退入淮安城,这样他们的内外开花政策也就成熟了。到时候,内有王三武的内城部队,外有精武军大军围城。清军的兵马恐怕大部分都要交代在这里。

等清军主力在淮安丢掉之后,到时候北方空虚,李永吉也再没有借口推脱。只能是带兵北伐,到时候打下北京,建国称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然,这么做也有危险,最大的危险就是始作俑者的王三武,因为他的这个连环计等于是逼迫李永吉造反,而这些策略就算一开始对方没看透,但随着计划的推进,李永吉早晚会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到时候,心里肯定会有个疙瘩。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前承认错误,结合当前的局势,是另外一种形势的逼迫,是逼迫李永吉以后再也不提此事,不过这种逼迫就显得更软弱,更隐秘不可查。

要知道,王三武如果提前承认错误。提前说出他的计划,提前摆出一副任你处置的样子,那就说明你是忠心的。

试看古往今来所有大权独揽的帝王们,他们不怕你犯错,不怕你犯浑,就怕你不忠心,就怕你有事儿藏在心里!反倒是那些看似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只要是忠心为主,哪怕是做错了事,往往也能获得帝王们的原谅。

因此。林咏叹教给王三武的方法,别管过程多复杂,但核心就是一个忠字,必须要继续把全心全意为李永吉的意思表达出来,并让李永吉切实的感觉到,这样的话,哪怕他是好心做坏事,哪怕他是事实上的逼迫了李永吉,只要他提前承认错误。靠着他亲戚的关系,想必也不会有问题。

尽管王三武不在乎,他觉得只要能帮自家外甥,他怎么样都好,而且他也不认为李永吉会对自己如何,但林咏叹可不这么想。

林咏叹跟李永吉没怎么接触过,不过王三武经常在他面前称赞他那个外甥,所以林咏叹对李永吉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

在他想来,李永吉能在那么短时间内拉起一支像精武军这么强大的力量,还能够迅速占领这么大的地盘,甚至在养兵的同时,财政还没问题,那肯定不是一般人。

这些短期崛起,又身居高位的人,肯定是疑心病很重,要不然也不会搞什么参谋部制度,所以他那套把戏压根就没指望能一直守得住,因此关键就要利用当前的局势,再加上王三武的身份,来提前化解李永吉对王三武的疑虑。

要知道,林咏叹现在已经打上王三武的标签了,王三武好,他就好,如果王三武失势,他也不会有好日子,所以他想来想去,就让王三武趁着被清军攻城,向李永吉求援的机会,把前因后果直接说出来,当然,这里肯定不能说是他林咏叹的主意,必须说是王三武的意思,而且就连王三武准备好惩罚,一心一意为李永吉打算的说辞也得说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