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艰难求存的“大清余孽”(2 / 4)

加入书签

以至于到了现在,八旗部队就逐渐沦为这种境地:对秦军望风而逃者是为上勇,闻风而逃者是为中勇,误听而逃者是为下勇。

这些火枪兵仅仅受过短暂的骑马训练,也就是只拥有在马上骑行的本领,至于马上骑射、马上格斗,甚至马上的冲锋,他们一概统统不会。

起初,大秦并不怎么相信满洲的投附,再加上此前入主中原时所造的深重杀孽和各种破坏,理所当然地被大秦皇帝和内阁一口回绝。

当年,我大清满蒙汉八旗军队一万四千余,裹挟汉人和蒙古部族也有三万余众,在轻松征服了当地的和托辉特部后,又获得了两万余丁口,加上深山老林中唐努图瓦人、布鲁特人(即柯尔克孜族)、布里亚特人,以及收纳了部分原噶尔丹一些部众,差不多治下人口八万余,算的上科布多和漠西地区最为强大的一股力量。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甲兵陆续老去和病逝,再加之军队始终未能获得足够的人员和武器的补充,整个满洲的战力也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不要说跟武装到牙齿的秦军一较长短,就连准噶尔汗国也无法应对。甚至,连北边那些小股的罗刹人武装,应付起来也是格外费劲,让哥萨克人频频抢掠得手。

十几二十年前,满洲部也曾派兵跟随准噶尔汗国一起袭掠过漠北和漠西蒙古诸部,甚至有时还深入漠南地区,抄掠财物和丁口,与秦军展开不断厮杀鏖战。

但是,大秦朝堂对满洲始终抱以警惕的态度,前明崩亡,当为前车之鉴,伱们这些清虏余孽蛰伏科布多要行勾践之举,卧薪尝胆,莫不是欺我大秦无智?

在这种双方都无法取得互信的情势下,满洲向大秦投附归顺之事自然就不了了之,继续保持着敌对状态。不过,大秦的重点打击对象一直都是准噶尔,一时间腾不出手来收拾满洲,倒也让其继续苟延残喘至今。

初闻此消息,满洲部上下皆认为这一定是伪秦捏造的虚假信息,或者是一场小冲突故意夸大事实,以此用来震慑西域和漠西各部。

因而,在前往漠西和漠北打草谷的满洲八旗,在遇到秦军时,都会暂避其锋芒,轻易不与他们交战。打不打得赢姑且不论,人员和军械物资的消耗,就不是日渐困顿的八旗军队所能承受的。

近半个月来,不断从西域传来消息,说是秦军在二月二十三日,顶风冒雪,千里奔袭,突袭了王廷陷入内乱的准噶尔汗国,斩首六千余,俘准噶尔部众两万余帐,一举攻占了伊犁。准噶尔汗王策妄阿拉布坦仅领千余骑遁逃于伊塞克草原(今阿拉木图一带),惶惶不可终日。

而集兵漠南的伪秦获知消息后,立即抽调一万三千余骑,杀入漠北,急吼吼地跑来捡便宜。被土谢图汗部几乎打残了的札萨克图汗部率先表示归附大秦,随后,审时度势的车臣汗部也表示接受大秦的统治,遣使上供。

其实,秦军的骑兵,有很大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而是一种骑马步兵,嗯,准确地说,应该是骑马的火枪兵。

胤禔在继位未多久,便连续派了几波使者,前往绥远(今呼和浩特)和北京,甚至大秦的都城南京,请求纳贡为藩,表示归附。

以秦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充裕的物资供应,他们的士兵仿佛无穷无尽。即使一次战斗损失了数千,乃至上万人,但只要有足够的火器,匆匆训练数月,便又能拉出一支人数规模更大的军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