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中日生丝战争的起点(3 / 3)

加入书签

……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间,曰本生丝出口总量达到6750吨,无论是数量和平均质量方面都正式超过中国。

1910年,曰本生丝出口量为10462吨,达到了世界生丝出口总额的3/4,为中国的六倍,而这就是曰本经济最为关键的出口物资,为曰本换取了大量外汇和黄金。

事实上,生丝决定了中曰两国的生和死。

中曰之间的决战,首先就要从生丝开始!

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速使京都的丝业由衰转盛,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曰本。

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弯路,可和清朝廷各地政斧的“无为就是无错”政策相比,实在是积极很多。

……

进入京都平原,沿路看着风景,胡楚元就已经看到了大片的桑树林。

即便是在这里,山地仍然随处可见,为了发展丝业,他们砍伐了大量树木,种植桑林。

由于太平洋暖流和西亚利亚寒流在这里交汇,雨水充沛,使得曰本的桑叶资源异常丰富。

这是曰本生丝业能够崛起的关键。

随着京都丝业的发展,曰本较有实力的财阀都迅速以此为模板,利用政斧的支持和自身的财力在整个曰本推广开。

1878年,曰本生丝出口量为726吨,总产量为1226吨(清制205万斤),尚不足江浙两省一年产量的1/3。

1883年,曰本生丝出口量为1347吨,总产量为1682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