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霸业 第七十章 死神圆舞曲(1 / 7)

加入书签

俄第三师师长谢列诺夫少将在当日凌晨发出的作战命令中指示该师的第11团自西朝东向华军右侧阵地的205高地到193高地一线发起攻击,务必将当面之敌逐出阵地,在完成预定目标后,可视情向华军纵深挺进。

该师的第12团协同先前已被重创的第9、第10团的残余部队,自北朝南向华军正面阵地发起攻击,务必达成突破,将华军赶出阵地。

按照师长的指令,俄军步兵和炮兵部队开始按照作战条令发起进攻。

俄军的作战条令要求部队主力应在前卫的掩护下展开成战斗队形,从步枪的有效射程内发起进攻,基本兵力应集中在突击方向,攻击之前应把总预备队集中在选定的地段上,并且调集尽可能多的火炮对攻击目标进行射击。攻击作战的程序分为接近、进攻、追击几个阶段。进攻是在前卫的掩护下进行的,而前卫要先夺取能保证主力展开成战斗队形和进一步行动的有利阵地。指挥官在主力展开前必须向所属部队和分队提出任务。主力的炮兵不等步兵展开就开向前卫,以便在“炮兵火力方面迅速取得压倒敌人的优势。”

在当天的战斗中,俄军并没有严格按照条令行事,或者说,俄军指挥官没有愚蠢到要把大炮推到阵地前面去被华军远程炮火打成一堆废铁的地步,大炮被坚固工事保护着,还配备了伪装,从好几公里外射击——但是由于俄军没有精良的观瞄和火炮校射装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炮火支援的效力大打折扣,无法对华军阵地造成较严重的破坏,也无法对华军火炮展开压制射击。

1903年9月16日,别廖佐夫卡。

晨雾久久未散,被夷平的村庄彷徨于朦胧中,残断烧焦的树木时隐时见,周围布满弹坑的战壕中郁积着浓浓的白,看不见人影,也听不到人声,不时却从远方传来几声不祥的乌鸦嘶叫声。

华军禁卫第1团2营7连连长铁群上尉在当天日记的上写下:“晨,雾,战场死寂竦然,宛如鬼域……”

雾渐渐被阳光焚化。

空中传来震撼心肺的呼啸声,眨眼间,华军的战壕被一簇簇火光、浓烟、泥土混合成的丑陋花团所包围。

俄军条令还规定,为了进攻,军队展开成战斗队形。战斗队形包括战斗地段和预备队。每一个战斗地段本身又分为比较小的战斗地段,各有自己的预备队和支援队(师战斗地段由各旅战斗地段组成,旅战斗地段由各团战斗地段组成,依次类推)。俄军的战斗地段长度为:营约半公里,团一公里,旅两公里,师三公里,军五至六公里。连的进攻正面宽度为二百五十至三百步。预备队通常配置在自己部队中心的后面或配置在暴露侧翼,按俄军条令,总预备队用于协助实施主要突击战斗的战斗地段军队,总预备队以外的各级预备队用于加强在本战斗地段作战的部队。预备队距离战斗线的远近应当是:既不要遭到敌人的射击而造成无谓的伤亡,同时又能迅速投入战斗。

此时在华军正面阵地一千五百码外的俄军出发阵地前,大批俄军排成战斗队形开始向华军阵地前进。

对于华军正面阵地,俄军的主攻方向在右翼(东段),这一地段被划分给俄军第12团,拟从1公里的正面上展开并发起进攻。

7时30分,俄西伯利亚第三师的炮兵群开始向华军禁卫第一旅的阵地展开炮火准备,投入轰击的的火炮包括16门射程为8点5千米的2毫米重野战炮,16门射程为6千米的87毫米轻型野战泡和35门76毫米速射野战炮(先前部署在别廖佐夫卡的24门76毫米炮经日之战后残余11门可用,编成两个连加入炮兵群),合计67门大炮,分为9个连,其中5个连用于支援对华军正面阵地的进攻,4个连用于支援对华军右侧阵地的进攻。

华军禁卫第一旅的炮兵群拥有18门射程达13公里的105毫米加农炮、18门射程10点5公里的90毫米轻型榴弹炮、18门75毫米山炮和9门100毫米迫击炮,共63门,分为6个分别拥有6门炮的标准炮连和3个分别拥有9门炮的混合炮营。

根据旅长许魂上校的指示,在敌军发起炮火准备时,炮兵群中射程较远的36门105和90毫米大炮在侦校气球指示下向敌炮兵阵地发起压制射击,山炮和迫击炮则在隐蔽阵地中待机,等待敌军步兵发起攻击时再发起打击。

就在俄军炮兵开火后不到20分钟,华军的大炮也开了口,第一批炮弹准确地打到了俄军炮兵阵地上,击毁至少一门敌军火炮,但由于敌军吸取了昨日战斗了教训,在大炮周围修筑了更为坚固的护坡工事,在炮位四周和上方也设置了树枝、草叶之类的伪装物,有效削弱了华军炮兵的压制射击效果,减少了损失。

9时左右,俄军步兵从攻击出发阵地的战壕中爬出,开始向华军阵地推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