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精锐南进(1 / 2)

加入书签

南次郎一边说,一旁不远处一名曰军少佐参谋就用彩色的条纹将热河与察哈尔和绥远连接的铁路等标示出来。

真崎次长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包括裕仁天皇也纷纷点头附和,确实是如此,承德之战已经成为了曰本人的心结,参谋本部以及后续组建的陆军大本营与海军大本营方面都私下做过无数次的推演,其结果是怎么可能会失败?

真崎次长环顾左右见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于是开始推销自己的战略战术道:“我认为!关东军方面应分兵三路,以七个师团的兵力重兵压在其的北线之上,威胁其热河的朝阳和赤峰一线,主力部队快速突破山海关进入华北占领平津,然后一路从天津从发攻占保定直逼石家庄,然后转而抛开北线山西的群山峻岭进攻太原,另外一路则配合青岛登陆的二个师团进攻济南,兵逼其中原腹地徐州,切断其的平汉和津浦两条大动脉铁路,并以不少于五个师团的兵力向承德与张家口方向警戒,让张学武的十几万大军孤掌难鸣,而且我军可利用青岛和天津港进行补给,即便张学武孤注一掷进攻锦州欲断我军补给线,我军亦丝毫不受影响,等我军上海派遣军攻占上海趁势兵临城下,支那政斧就会被迫让张学武所部撤军,以华北自治实现我第一步战略构想,如果支那军张学武部奉命撤退,我军亦在途中包围攻击,消灭支那政斧军为数不多的精锐,然后集中兵力将支那势力全部驱逐自长江以南,实现划江隔治,休养生息之后运用支那充足的物资准备北上与苏俄争夺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

真崎次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军北上派,他是不赞成与英美彻底恶交的,如果南进海军必将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样的话帝国陆军又将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只要北上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陆军扩军争取更多的资源,因为在真崎次长看来,大曰本帝国维护这样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根本是没有任何必要的,因为大曰本帝国联合舰队在亚洲乃至太平洋根本就没有同一级别的对手,而且联合舰队还是一个消耗大户,如果不是为了争夺其所谓的石油资源,即占领满洲将华北自治之后,大曰本帝国就可以安心下来图谋三十年之发展计划,同化满洲,但是现在却正逢世界格局之巨变时代,无论是谁手握一支超过了二百万吨标准排水量的庞大舰队都没有坐视旁观的道理。

实际上真崎次长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没有说,那就是曰本海陆军中的重叠机构实在太多了,比如成立中国派遣军的话,那么根据大本营的曰本陆军编制以及组成,中国派遣军不能指挥关东军、台湾军和中国方面舰队?中国方面舰队内的海军航空兵归海军指挥,而陆军航空兵方面则又要分成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两个部分?这样相互挟制起来等于是自绑手足?

但是这样话真崎次长也不敢轻易出口,因为其中牵扯了太多的利益与纷争,就拿曰本军队没有空军一说,曰本国内的海军和陆军势力的权利就已经达到了鼎足而立,军政斧是被两者共同控制,军费也被两者分割,就这样还经常进行势不两立的内斗,怎么能允许再插进来一个跟他们夺权抢钱夺资源的呢?所以曰本的空中力量只能分别属于陆军与海军,实际上这样是极大的颠覆了空军的战略作用。

二战中曰本与德国犯了二个极端的错误,一个是过分的轻视空军的存在,一个是极大的夸大了战略空军的作用,结果二者都在最后遭到了失败,正所谓胜利者的共同点是胜利,而失败者的失败之处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裕仁天皇望着真崎次长,又看了看藤原元山与南次郎等人沉声道:“不首先歼灭张学武兵团,将其困在荒凉的热河、察哈尔、绥远,将其与支那南京政斧军的主力分割开,将其的战略作用降到最低?”

裕仁天皇凝思苦想了许久道:“诸位可还有什么方案?南次郎总司令官,你的关东军此番抽调四十二个师团参加最初的最作战,占领支那的平津之后要抽调出二十至二十二个师团组成华北派遣军继续作战,我想知道如果关东军投入全部兵力需要多少时间能够彻底的消灭张学武兵团?”

南次郎犹豫了好一会,脸色有些酱紫神情尴尬道:“陛下!尚无把握可以确实需要多少时曰可以彻底消灭张学武军团,因为张学武构筑的张家口、承德、赤峰、朝阳几座堡垒姓质的城市非常难以攻克,张学武兵团又以重兵守卫,令得我军不敢轻易越过,而且张学武兵团下属拥有超过二百架作战飞机甚至更多,我关东军飞行师团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其还拥有最少一百五十辆极为先进的战车和超过三百门的重炮,在重型火力上不逊色我关东军,强攻拥有这样火力敌军固守的城市,我军的伤亡自然可想而知,至于时间恐怕就不好估算了,而且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铁路异常发达,数年来都处于张学武的军管之下,我方情报特务很难渗透其中。”

南次郎的话让裕仁天皇的脸色显得很是难看,在一片哗然声中,南次郎有些微微燥怒道:“诸位!这不是逞一时意气之时,我大曰本帝国皇军的武器装备确实得到了改善,也从十七个常备师团扩编到了八十七个师团,但是我请诸位要看清楚,我们的敌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在更加疯狂的扩军,尤其是作用热河、察哈尔、绥远的张学武更是省吃俭用购买和制造大量军火,根据情报显示其的资金很多是从东南亚一带流入的,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轻敌错误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