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三六节 陪她去看梦中风景(2 / 3)

加入书签

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致入微,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山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此地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所以无论是近观或远看,都似覆盖着一层未消的残雪,隐隐散出逼人的寒光。

造园者将每一块宣石打造成一只只小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

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

云落和颜沉鱼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

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

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然而最美的时光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

冬山掇叠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开花。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花期较冬前素稍晚。

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

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

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时光的流转。

云落和颜沉鱼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

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

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