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 三(2 / 3)

加入书签

但是,在这些各方面大跃进的同时,官方的管理成本也是节节升高,但收入却没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赤字的数目越来越大,已经大到连财政部的官员都被吓的连连辞职的地步了。

可以这么说,在这些巨额赤字的情况下,沈世明一直是在靠增发纸币来支付越来越大的行政支出,可他稍微一算,到了1864年的时候,增发的纸币数目已经超过国库贵金属收入的十倍,这让没经历过类似情况的沈世明也干净如坐针毡,总害怕哪一天这套增发纸币的把戏玩不转崩盘,最终让帝国政府陷入破产的险恶境界。

普通商号破产,可以变卖资产抵债,但一国政府如果破产,发不出工资,那么大家只会哪沈世明当出气筒,弄不好皇帝就会把他给咔嚓了以平民愤,然后换个人上台。

也就是说,在沈世明看来,皇帝高高在上,又掌握大军,是不会有错的,就算政府破产没钱,发不出钱来了,也翻不了天。

但是,那些拿不到钱,日子过不下去的官员肯定会自己想办法,比如贪污受贿,比如告御状等等,反正持续下去,行政班子只会越来越恶化,到时候就成了他的无能,而历朝历代对待这种情况,似乎都只有推出一个替罪羊砍掉了事,从而平息民愤官怨。

当然,这两成的利润也不错了,换算成翡翠玛瑙等物资,再交易去现代社会,又是几十倍的利润,变成工业品过来的话,又能大赚一笔,因此李永吉一直都不缺钱。

也正因为李永吉从来都不缺钱,且他的私产已经足够庞大,足够有钱,所以李永吉才能快快乐乐的去美国玩干涉战争。而不用担心国内的皇室企业出问题。

反正中信银行等银行掌握了大量的贵金属,还可以印钞票,又具备了基础的轻工业与重工业,就算李永吉不再从现代社会倒腾生活用品,也能赚取巨额利润。

赚了钱呢,李永吉又有一系列的大项目,像修铁路,修公路,搞移民等等,这哪一样都需要用到大量的钱。且基建大军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只是一个建设兵团,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万人,因此而受惠的周边人群则超过了四千万!

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工业品,充足的人口以及充足的金钱,这一切的一切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中华帝国的直辖区内。直接变成了一个大工地,随便去一个大城市,到处都是尘土飞扬,到处都是修路盖房子的人潮。

以沈世明的见识,他只能看到这里,根本不知道,其实才十倍的纸币增发,对国内的金融体系根本就不会造成任何问题!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华元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信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了,而是一种具备信用的国家货币,跟中华帝国整体信用是绑在一起的。

现如今,整个中华帝国各方面都是欣欣向荣,从百姓到官兵,各阶层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需要的是更多的货币以增加流通,而不是货币紧缩。

因此。在这种各方面大跃进的背景下,才增发了十倍的纸币,在李永吉看来是小家子气了点,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通货紧缩状况了,要按照李永吉的本意,应该增加更多的纸币才行。

国内直辖区的很多壮劳力如今要么当兵。要么参加了建设兵团,在田地里种地的,则基本都压在了老人跟女人的身上,因此单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大生产运动,已经不下于一场举国战争了。

然而,虽然这些大型运动的支出都是李永吉的私库在走。但这么多人搞建设,对地方的压力也不小。比如在当地招募人手务工,又或者统计人口,规划城市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公务人员,也就是所谓的基层官员,这些官员都是需要俸禄的,而这些俸禄可不走私库,而是走国库!

简单点说,建设兵团更像是一个巨无霸型的央企,或者说皇企,待遇都是从企业里走,但这个时代不是现代,不是说发个广告就能招起人来的,要通过当地的官员配合。

只有当地的基层官员,才能去挨家挨户的招人,统计人,发户口等,还要配合规划处做城建规划等,这方方面面的,就需要用到不少公务员,这些人呢,是官身,不吃建设兵团的薪水,只吃国库的薪水,慢慢的,这部分人的数目多了,需要的钱也多了。

反正呢,说的简单点,李永吉搞的那一套东西,国家的确是发展了,而且是急速发展,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军力也跟着增强,工农业都在健康茁壮的发展,连教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大踏步前进,总之几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