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八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 二(2 / 4)

加入书签

为了省钱,除了降低义务兵的薪水待遇外,李永吉还把这些兵都一群一群的派驻到各个自治省与自治区,而这些外派的国防军。命令要听中央的,但薪水中央只发一半,另外一半要当地政府来支付。

这样的做法,既有震慑地方的作用。也有削弱地方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阳谋,也就是大家明知道这军队是要命的吸血鬼。可依旧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按时给钱。

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是不情不愿的,可这些地方驻军可从来不跟你玩拖延,你要是不给钱,他们立刻就带兵过去,当地总督的私兵根本就不敢跟这些国防军对抗,最终还是乖乖的交钱。

好吧,本来这个计算是挺好,算起来这样做以后,帝国既可以维持一支大部队,又不会给中央太大的财政负担,可时间一长,事情就不一样了,沈世明忽然发现,这些军队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这里倒不是说**,这东西虽然有,但还不至于在这么短时间就明目张胆到这个地步,资金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军队的日常消耗太大了,另外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

这个私库之外,那些负责为李永吉卖出现代物资,买进本时空物资,中间还开办诸如银行等金融商号的企业,外加一系列的诸如110特区,禁卫军等资产,这些都是李永吉的家族产业。这些全部都是走原来的路子,并且因为隐秘的缘故,大多数都不用上报收支表,也不需要缴税,因为这个特性,所以也被称之为内库,或者说皇产。

私库与内库之外,才是所谓的国库,这个国库就是国家财政,也是首相府所能掌握的最大金库,帝国所有的行政支出,都是走这个国库。

虽然说是三套体系,但外人不知道私库这个东西,所以一般都是说是帝国有两套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皇库与国库。

皇库因为掌握了所有赚钱的稀缺物资,比如药物,武器,现代工厂,研究所等,又掌握了主要的金融流通领域,比如可以发行纸币的中信银行等,所以财富数目是最大的。虽然外人并不知道这个皇库究竟有多少钱,但富可敌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皇库的规模了,而且就发展潜力而言,要远远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超级家族或者超级集团。

相反,相对资产不明,但明显富得流油的皇库,国库就显得有些可怜了,以至于建国至今,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多少还能收支平和,后来的时候就一直处于一种开支远大于收支的赤字状态,且一直到现在也没改变,甚至还在不断的恶化,赤字数字可以说年年递增,到了1864年的时候,更是有了一个巨大的财政缺口。

李永吉当初计算的时候,主要计算了官兵的薪水,至于日常练兵以及器械损耗之类的维护费用,则基本按照当初训练精武军的时候来算,结果就是这里出了偏差。

当初练精武军的时候,用的都是现代武器,这些东西由于材料做工等问题,其实损耗比较小,也就是不容易损坏。可后来的国防军使用的武器,大都是后来自产的武器,也就是利用李永吉从现代进口的设备,再利用本国生产的钢材,生产出来的本地化武器。

这些本地化武器虽然也用了不少现代工艺,还有不少现代机床,但一来工人水平太差,二来材料也不过关,都是本地生产的钢铁,各项指标都远远无法跟现代社会的枪用钢管或者炮用钢管相比。

再加上国防军如今使用的弹药都是升级版,也就是用无/烟/火/药当发射药的子弹,这种东西虽然增加了弹药威力,可对枪管炮管的磨损也加剧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帝国新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落后国家,不算富裕,又经历了战争与动乱,加上李永吉当了皇帝之后,去掉了很多苛捐杂税,这就导致国库一直没什么大项收入,可开支却很大。

刚建国的时候,因为一切从简,李永吉手底下的士兵主要是他自己的私库供养,行政官员也很少,再加上国库还可以收取海关税以及奢侈税等项目。多少还能收支平衡,甚至是收入大于支出,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财政状况。

可是后来李永吉搞出了一个百万国防军计划,又搞了个普及小学教育,也就是扫盲大行动之后,情况就开始变了。

先说那个百万国防军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配合中华帝国的新兵役制度,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帝国的稳定,毕竟中华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基础设施却很差,加上还有不少自治省,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力,是无法稳住新生政权的,尤其是在李永吉打算去干涉美国内战的情况下。

所以,李永吉当时弄了个百万国防军,但是为了省钱,超过一半都是义务兵,也就是拿钱很少。服役时间也不长的动员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