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内圣外王和内王外圣(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场科考的试题就值得商榷了内王外圣和内圣外王,听起来只是调换了两个字,其含义却是大相径庭。

马仲英在崇明岛考察水师、安排下一步战略方向的同时,楚军控制区域内的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广和苏松等地的举人也陆续赶到了南都,准备参加大明光复后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此次参加科考的举人约有二千六百余人,其中广东、福建、浙江和苏松等战事不严重的省份有一千八百余人,而饱受战火摧残的广西和江西二省只有八百余人,原本号称“惟楚有才”的湖广因为刚刚光复不久,只有长沙和衡阳等府有六十余人参加。

这些参考的举人中,只有一千人左右是此次各省乡试考中功名的举人,其余的人都是清廷时期的老举人,当然考中举人的学子也不止这些,比如说,琼州学堂就有三百余人中举,但其中有两百三十人是通过内部关系中的举,按马仲英的意思这里面大多数人都将留在广西地方任职,来南都参加科考的琼州举子只有二十一人。

不过这也只局限于广西一省之地,其余各省也都是因为刚刚光复不久,地方上的士子还存了观望的心思,并没有参加各省乡试,这也是文风鼎盛的江南只有一千多人中举的原因。

此次恩科的考试内容,中书省已经拟定完毕,按太祖旧制,这次科举考试共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疑问,《四书》、《五经》本经义各一道(本经是指从五经中的《诗经》、《礼记》、《尚书》和《易经》、《春秋》这五项经义选一门专修);第二场考试,礼乐论一道,并作诏、诰、表、笺这些公文;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等中试十日后,所有考生还需复试五事,分别为骑、射、书、算、律等五项,最后的殿试则考时务策论一道。

为了此次恩科,中书省右丞相金光祖特意跑了一趟崇明,他过来的目的就是想在考题上与马仲英和牛天宿进行最后一次磋商。

“殿下,礼部拟定的经义考题是:内诸夏而外夷狄,臣以为很符合我大明当前面临的形势,殿下要是认为合适,臣就批条子,就按此考题出卷了,至于五经考题,礼部侍郎钱孺怡和刑部侍郎唐甄二人各执一词,钱孺怡说用内王外圣,唐甄却说当用内圣外王,臣以为唐侍郎所言甚有道理,不过钱孺怡代表的是江南士绅,故臣难以断决,还请殿下定夺。”

显然,主持科考事宜的金光祖对大明重立以来第一次科考还是很上心的,所出的试题也非常符合当前的形势。

伪清入关四十余年,其殖民统治不说深入人心,但在新一代的百姓心中,已经是天下正统,这也是很多汉官宁死也不肯剃辫蓄辫,重投大明怀抱的原因,而新立大明朝的第一届科举,便是以改变人心为第一要务。

“内诸夏外夷狄!”这一句是出自西晋江充的《徙戎论》,其含义就是汉人要谨辨华夷之防,大明第一次科考,就拿这话作为科考第一场的考题,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告诉天下的读书人,满清朝廷其实是蛮夷所立,他们和汉人以及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华夏民族应该对他们充满蔑视,而不是接受他们的殖民统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