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张玄一再现(1 / 3)

加入书签

高层的军事指挥官出身豪门,熟读兵法,大局观好,战略意识强。弊端是没有在基层历练过,对军队的整体把握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无法将整支军队柔和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顺风战还好,看不出来什么,可是一旦遭遇硬仗,遭遇逆风战,那弊端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功败垂成。

基层的将领出身寒门,大多是从哪个十夫长,伍长一步步爬上来,实战经验丰富,了解士兵真实的情况,了解战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可是很少经过系统学习,对于兵书战策了解不多,没有单独率队出征的机会。只能被动地执行大将军制定的战术,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能修正,都只能被动执行。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上次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不能说士兵不勇敢,也不能说基层将领不骁勇善战,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可是战略战术是错误的,一开始基本注定失败的命运,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是炮灰。

打胜仗,是豪门世家出身的大将军,大元帅赢得朝廷嘉奖,加官进爵。打败了,都是基层将领作战不勇敢,无法领会大将军战略战术,最终导致兵败,一句话,寒门出身的基层将领基本上是背黑锅的。

这个时候,套路东齐军事制度没有任何意义,宋缺十分自信地说道:“基层将领长期得不到晋升,生活很清苦,只能吃空饷,克扣下层士兵的兵饷,使得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不说,而且不满情绪在军中蔓延。收买,收买,这些基层将领对于朝廷毫无忠诚可言,收买的价码很低。我们是不掌握军队,但是我们可以收买这些人,这张名单上的将领或多或少都有把柄,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我们愿意出钱收买的话,一定可以办到,宫变至少有七成胜算。”

收买,收买这些将领,这个时候,公冶青峰突然意识到哪里不对劲,他用质疑的语气问道:“大唐天子登基区区不到两年,而你收集这些基层军事将领,恐怕应该有很多年了,你不觉得两者之间很矛盾么?”

宫变,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绝非易事,这点公冶青峰再清楚不过,可是正如宋缺所说,宫变不管成功与否,都能够延缓东齐出兵的速度。这也是功德一件,现在很显然北方战事将起,大唐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这个时候,如果东齐顺利拿下金锁关,青龙关的话,那大唐将会面临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那时候可以说是进退两难,绝对会陷入困境的。

公冶青峰沉思了许久后说道:“在大唐,门阀是有军队的,他们想发生宫变都不容易,而东齐的军队都掌握在皇帝手中,我们想要发生宫变谈何容易。一旦消息泄露的话,公冶阀,宋阀都会被连根拔起,这点不知道宋阀主考虑过后果么?”

“一旦消息泄露,的确会让宋阀和公冶阀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再也无法翻身,不过有一点你说错了,那就是东齐的军队并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将军的手中。”

说到这里,宋缺拿出一张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将军的名字,职务。他把名单交给公冶青峰后说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很多时候,统治者办事情总容易矫枉过正,才解决掉一个麻烦,又会引来一个新的麻烦,总是在不断地解决新麻烦中度过。东齐皇帝看到了大唐门阀掌握军队的弊端,门阀尾大不掉,对朝廷产生威胁,很不利于国家稳定。于是在军事改革之中,严禁门阀插手军队,可是矫枉过正,以至于门阀世家远离军队,大量寒门子弟进入军队,掌控军队。这在平日里倒也,没有什么,可是在一些特殊的时期就是噩梦般的存在。”

这是哪跟哪呀,宋缺这段话太深奥了,以至于公冶青峰压根没有听懂,寒门子弟掌握军队,并非是东齐特色,实际上南梁,北周也是如此,不是都好好的兵强马壮,战力十足么?什么叫做特殊的时期,是噩梦般的存在,这都是什么逻辑,让人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宋缺在讲什么。

“你想说什么?”

公冶青峰不解地问道:“不错,基层将领的确是寒门子弟为骨干组建而成,可是每次出征的大将军都是出自豪门世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排兵布阵,领兵打仗依旧是门阀子弟。上次出征的不就是我们公冶阀的人么?”

“不错,的确是公冶阀的人,可是你知道为什么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么?”

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一战可以说是东齐的耻辱,当然也是公冶阀的耻辱,听到宋缺提起这场战役,公冶青峰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他哼了一声没有言语。

宋缺满不在乎地说道:“战场上胜负都乃兵家常事,没有长胜的将军,也没有无敌的军队。可是东齐的军事体制是,基层的将领都是寒门子弟,平日里他们操练军队,可以说和士兵有袍泽之情,最熟悉军队的长处,军队的不足。可是他们也注定是基层将领,永远没有机会独自率队出征,不可能率领数万,十万军队去上阵杀敌,这样就使得寒门将领没有晋升空间,无法依靠战功换取财富,对于朝廷的忠诚度大打折扣。而豪门世家子弟,只是在家中苦读兵书战策,几乎不在基层磨练,就成为军队高层,统帅大军出征。当然不排除这里面有军事天才,像昔日额东齐战神闻人伯傲,还有田长恭以及欧庆春等都是很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可除此之外,大多平庸。只是出于祖宗的恩荫出任大将军,他们率军出征,打顺风仗,顺水顺风的时候还好。可是一旦遇到顽强的敌人,打硬仗的时候,往往扛不住。至于打逆风仗则是必败无疑。”

这些,公冶青峰并不反对,这也是现实,上次十万大军屈辱性的被全歼,说实话,主帅公冶陵行这个纸上谈兵的主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东齐能够指挥十万大军的主帅的确是屈指可数,换一个也未必比给公冶陵行强。这就是东齐的现状,也就是宋缺口中所讲东齐军事制度最大的弊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