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广场协定(2 / 9)

加入书签

事实上,危机危机,危难中也蕴藏着机会。

1960年的丰田汽车,年产量只有十五万,但到了1980年,骤升为三百三十万辆。

日本其他一众品牌,索尼、东芝、松下、三菱,也全都成了当时全世界消费者家里的常客。

这个时期,有一大批日本公司凭着物美价廉走出了国门,都成为了跨国性质的巨头公司。

总结来说,日本因为成功转危为机,这才使得经济模式由粗放式的生产导向型转为了技术导向型。

然后靠赚来的外汇和技术积累进行产业升级,又开始大炼钢铁,搞机床、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

整个六十年代,日本的经济都处于飞速发展期,并且长期把gdp增速维持在百分之十以上的。

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从战后不足三千美元,翻了十几倍,追到美国的三分之二了。

这么持续性的高速增长,几乎惊掉了让当时全世界的经济学家的下巴,令整个世界都为之瞩目。

尽管时间进入七十年代,日本因为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来了两次急刹车。

让日本从一个农业经济型国家变身成为工业现代化国家,完成了非常神奇的举国大跃迁的。

七十年代末,当傅高义所著的《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出版,当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见到“madeinjapan”时。

世界终于为日本的奇迹所惊叹,普遍认为“今后将是日本的时代”。

油价暴涨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带给了日本需求减少,消费降低,需求下滑的切肤之痛,以至于日本的gdp增速一下降低到百分之四。

但与此同时,两次石油危机也是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绝佳契机。

因为如果没有中东局势突变,导致石油价格高涨。

被欧美人士称为“老鼠玩具”的日本汽车,是根本不可能改变欧美人士喜欢大排量汽车的审美,凭借节能省油打开欧美市场的。

日本公司也不会因为生产成本激增,在公司管理上下功夫,全方位优化资源,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